新聞動態
News
News
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納米光子學中心顧敏院士團隊公布了一項光學領域科研成果,提出全光推理全息納米結構研究方案,能夠讓普通的圖像傳感器具備“識圖”的智能。
傳感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普遍的就是智能手機的人臉識別功能:先由傳感器(即手機攝像頭)收集人臉光學信息(比如五官的形狀以及五官之間的距離),隨后將光學信息發送到計算機中的神經網絡,最后將視覺信息通過電子硬件轉化為電子信息后再顯示畫面信息。但這一過程耗時耗能,效率不高。
由顧敏院士團隊提出的這一創新技術,省略了傳統工藝中由光到電的轉換過程,讓光學信息處理直接在光域內完成。利用超分辨3D納米加工技術,可以將AI光學器件直接集成到現有的成像傳感器中,這相當于在成像傳感器上放置量身定制的、針對特定任務的智能眼鏡,可以在檢測到傳入的光學信息之前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
這種快速、高效節能的功能性光電器件可以應用于安全檢查、醫療影像、智能駕駛、藝術品鑒賞和衛星圖像處理等領域。與現有解決方案相比,其占用空間更小、能耗更低、成本更低。隨著這項創新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應用,未來機場、車站等場所的安保人員將不必再守在大型安檢機旁,只要戴上一副輕便的光學眼鏡就能輕松識別海量人臉信息,實現智能安全檢查,乘客也不用排隊等候“刷臉”“開箱”。
內容摘自中國儀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