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研究員朱立平等基于十余年野外調查工作,獲取了青藏高原2009年至2019年期間大范圍湖泊實測水質參數,且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湖泊大部分處于非淡水狀態,營養化程度低,鹽度總體呈南低北高,氫離子濃度指數(pH值)呈明顯的南高北低。
青藏高原湖泊廣布,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數量超過1400個,總面積超過50000平方公里的湖泊占據我國湖泊總面積一半以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高原湖群區,是“亞洲水塔”的重要組成。該地區湖泊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小,湖泊的多種水質參數受水剖面能量分布、水汽能量交換,以及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對區域氣候和環境變化產生敏感響應。然而,由于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所處環境條件惡劣,缺乏湖泊水質參數實測數據,嚴重制約了我們對青藏高原湖泊時空變化的深入認識。
在該研究中,研究團隊獲取的實測水質參數涉及124個封閉湖泊,總面積為24570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湖泊總面積的53%。通過對水溫、鹽度、pH、葉綠素-a、藍綠藻、溶解氧、熒光溶解有機質、濁度和透明度的分析發現:青藏高原淡水湖、鹽湖皆有分布,目前絕大部分處于非淡水狀態。湖泊鹽度總體南低北高,大多數湖泊表現出堿性特征,營養化程度低,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機質較少,濁度低,透明度高。湖泊pH值呈現明顯的南高北低,湖泊水溫呈現隨季節波動、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變化,湖水透明度隨湖泊面積增加而加深。
本研究提供了青藏高原大范圍湖泊實測水質參數,為湖泊水環境參數的尺度變換和時空變化研究提供豐富的基礎數據,有助于深入認識氣候變化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的關系。此研究離不開水質監測的作用。2021年6月10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其中對于“十四五”時期的
污水處理工作做了詳細的布置和安排。
到 2025 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 70%以上;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 95%以上;
到 2035 年,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基本全覆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全覆蓋,全面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城鎮污水得到安全高效處理,全民共享綠色、生態、安全的城鎮水生態環境。
水質檢測儀是進行水處理過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我們可以通過儀器來測定水體中的各類指標和濃度,從而客觀的確定水質是否受污染等狀況。而過程性水質在線分析監測儀能夠反映水質的變化趨勢,可以為治理水污染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十四五污水處理規劃發布,千億資源化市場空間加速釋放,其中,作為污水處理對于水的監測少不了,水質監測設備迎“藍海”。
內容摘自中國儀表網